中国科技史杂志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内刊号:CN:11-5254/N
国际刊号:ISSN:1673-1441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科技史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创刊时间:1980

出版周期:季刊

国内刊号:11-5254/N

国际刊号:1673-1441

邮发代号:

刊物定价:220.00元/年

出版地:北京

首页>中国科技史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科技史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673-1441
  • 国内刊号:11-5254/N
  • 出版周期:季刊
  • 期刊荣誉: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 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中国科技史杂志介绍

《中国科技史杂志》(CN:11-5254/N)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大型季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文发行。《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收录于: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中国科技史杂志一直致力于在各个学科领域里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颇受业界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好评。

本刊栏目设置
专题:中古时期中外天文学交流与传播研究、论文、信息
本刊数据库收录/荣誉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优秀期刊
中国科技史杂志投稿须知

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先进性,要求材料可靠、论点鲜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文字精炼、数据准确、图表清晰。内容符合《保密法》规定,在政治和涉外问题上应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文责自负。论文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基金名称及编号。

2.题名应简短,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超过10个实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简称以及商品名称。

3.摘要要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字数为120~300字,采用第三人称表述。

4.关键词应能准确反映论文主题内容,尽量选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一般为3~8个。

5.文中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文字表述重复。图要有图序、图题和必要的图注,图中文字为6号宋体字。表尽量用三线表,有表序、表题。

6.量和单位应严格执行GB 3100~3102—93有关规定。

7.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学位论文除外),并在文中引用处注明,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符合国标(GB/T 7714—2015)的规定。

8.文稿应在Word系统中编辑, 纸型为A4, 页边距2  cm,使用5号宋体字, 正文部分采用层次标题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之间用下圆点“.”,如“1”、“1.1”、“1.1.1”等。

9.本刊只接受在线投稿方式,编辑部有权对录用稿件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本刊对来稿概不退还,在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经刊登,本刊将酌致稿酬,并赠送当期刊物。

期刊引用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 (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往期文章
  • 《理学杂志》的两篇中国科学史作品探析

    1906—1907年出版的《理学杂志》刊发了《二百六十年前理学大家方以智传》和《中国物理学家墨子传》,这2篇文章以近代西方科学视角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将方以智和墨子视为理学大家和物理学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理学之历史,是日俄战争之后部分中国传统文人反思'中体西用'框架,尝试融合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例证,也集中体现了《理学杂志》...

    作者:曲德腾; 李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斯布孜额传统制作工艺考察与研究

    斯布孜额是哈萨克民族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用斯布孜额所吹奏出的美妙乐曲在哈萨克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斯布孜额被哈萨克人称之为'心笛'。由于斯布孜额吹奏难度较大,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加之传统的制作材料较难获取,故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正逐渐消失。本文在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斯布孜额制作工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的搜集与考证,对斯布...

    作者:方晓阳; 莫勒德尔·吾介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从《细草》和“算式”看明清历算的程式化

    本文通过明代《通轨》和清代《细草》等材料,阐释明清官方如何借助'程式'和'算式'来操作天文算表,以实现历法推算的'程式化'。通过中朝历法交流中,李朝官员重赂钦天监,'密买'《细草》书册等细节,讨论了《细草》的使用和传播情况,及其在历算中的重要性。此外,分析说明了《通轨》和《细草》在带来推算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历法原理被忽视,影响了明...

    作者:李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崇祯改历期间西法交食预报所用时制及相关问题再探——兼与马伟华博士商榷

    本文对马伟华在《崇祯改历期间西法所报交食时刻再辨析》的主要观点提出商榷,即崇祯改历期间西法交食预报计算交食时长忽略小刻与百刻制中初刻作为小刻且在后;并在此基础上反驳该文的最终结论。然后,文章讨论了崇祯改历期间交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利用这些史料需要非常谨慎。另外,文章还探讨了关于利用现代天文理论值分析古代天象记录的合理...

    作者:褚龙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郭守敬圭表测影推算冬至时刻的模拟测量研究

    元朝郭守敬首创用四丈高表和景符进行测影,以推算冬至时刻,所得到的冬至时刻具有很高的精度。本文通过模拟测量的方法,对郭守敬圭表测影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及其精度进行探究。利用北京古观象台的圭表进行模拟测量,并以古法推定了2014年的冬至时刻,与郭守敬在至元年间(1277—1280)的测定相比较。对郭守敬测定的冬至时刻与模拟测量推算的冬至时刻进...

    作者:肖尧; 孙小淳 刊期: 2016年第04期